社会学里的因果关系有几种?
Hirschman, Daniel,and Isaac Ariail Reed,2014年,《社会学中的构形故事与因果性》,《社会学理论》,第32卷第4期,第259-282页。
Hirschman, Daniel,and Isaac Ariail Reed 2014 Formation Stories and Causality in Sociology. Sociological Theory 32(4): 259–282.
社会学里的因果关系是什么?
中文社会学里的科普文可能是来自于彭玉生的文章:《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》、《“洋八股”与社会科学规范》。休谟,或者休谟式的因果性无疑是广被认可的。
又或者,因果关系是不是只有一种类型?——伽利略的小球,从左撞到右,左因后右,一条直线?
布朗大学和维尼吉亚大学的两位社会学者,Hirschman, Daniel, and Isaac Ariail Reed说:是只有一种,叫“力向-因”(forcing-cause)。这样的因果解释会认为,有一个预先界定了的对象(object)在运动,往入一个预先界定了的(predefined)结果(outcome)而去,从而将这样的结果得以现实化(realize)。
两位所用的陌生词汇之下,却实际有一些大家熟悉的因果关系子类型:
1. 变量因果性(Variable Causality)
这是二战后发展的经典的因果关系研究,代表性当然是布劳—邓肯模型。在这种类型里,会认为有一个原因X,所产生的一个结果Y,具有“稳健的依赖性”( robust dependence)。
比如,父母的教育背景和儿子的职业声望之间,是不是通过儿子的教育和初始工作,而产生了或直接或间接的线性关系。
2. 操作与处理(Manipulation and Treatment)
这样的思路从“干预”(intervention)的角度来理解因与果的关系。他们认为要通过随机控制实验,来区分控制组X与对照组Y,来检测是不是干预导致了某种因果的产生。但是,这种方法如何处理能动性,尤其是社会行动者(其实与干预的实验者一样)也是个具有知识的行动者的问题呢?(the social actor as a knowledgeable agent)这正是他们的问题症结。
3. 诸种机制
总的来说,诸种机制这一系,把机制是看成一种生成过程(generative process)——他们认为,X流动到Y时,能够由研究者识别(identify)某种特殊的因果关系过程。
一方面,此系的因果性会认为机制其实是一种微观的基础(Mechanisms asMicrofoundations)。例如,理性选择理论中,由理性选择这个机制,由人流动到外部世界,研究者在归因时便认为,诸种外部世界的变化,是由那个微观基础导致的。
另一方面,此系的因果性,也认为机制是诸种要素的并接(Mechanisms as Components ofConjunctures)。例如,在蒂利、赵鼎新等人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中,历史如同洪水袭来一般,把各种要素卷在了一起,并接在一块,形成了一种或多种机制,比如军事驱动型理性化机制。
小结:以上因果性的一些共享假定
在Daniel, and Isaac Ariail Reed看来,从布劳—邓肯到蒂利—赵鼎新,其实都犯了一些共通的假定:
(1)固定了的事体假定(fixedentities assumption)。在他们看来,其实世界是由一块一块block构成,从这儿流动到那儿,这些固定了的事体,或形成机制过程,或形成线性的变量关系。
(2)规则性(regularity)假定。从邓肯到蒂利,都将世界看作具有规则形态的世界,并形成规则化的理论来解释世界。试想着,如果世界是固定了的,那么如同一个魔方或积木一样,其组合或流动,其实颇为固化,因而对事件、重组等非规则性的事情,难以用事件本身,或者更随机化的过程来解释。
在这两个共享假定的情况下,社会学中的因果性,又怎么会不走向从“事实的模型到模型的事实”呢?(“from the model of reality to the reality ofthe model”)
(SociologicalTheory理论大缸第15期)
”